在前不久的谷歌I/O 2017全球開發者大會上,谷歌大張旗鼓地發布了Android Go,這款安卓輔助軟件的意義在于提高安卓系統在低端甚至入門級智能手機上的運行效果。
并且谷歌高層在會上明言,這個系統的目標在于讓安卓再增加十億用戶。雖然沒有挑開最后一層窗紙,但差不多每個人都知道這十億用戶在哪。
要知道,中國用戶因為不可描述的原因,是不計算在谷歌官方統計安卓用戶中的(即使算也沒用)。那么,世界上只有一個地方還有如此大規模的待開墾用戶群:神奇的印度。
剛剛發布的互聯網女王報告中,就用令人亢奮難耐的筆觸描繪了印度互聯網市場:網民全球第二、移動互聯網增長率超高、智能機與移動互聯網門檻大幅下降、人口紅利持續爆發,儼然將印度描繪為全球互聯網的最新造血工廠。
而谷歌盯上這塊肥肉也不是一天兩天,此前與Android Go一眼看上去就是一套買賣的YouTube Go就指名道姓專為印度打造。
事實上,谷歌在近半年多的時間中加劇了旗下各項目在印度的推進速度,儼然有秋天到了殺豬宰羊摘果子的架勢。
而這一系列動作背后,顯然隱含著谷歌對印度市場的整體戰略和長遠思考。今天腦極體來整理下谷歌在印度的“集團化作戰”。
與之相對的,是留給中國互聯網人的現實思考:在規則截然不同的海外戰場,面對轟然駛來的硅谷坦克,中國出海俠們究竟如何生存?
說谷歌的強勢介入會影響中國企業絕非危言聳聽。舉個最近的例子,原本在印度市場占據霸主地位的UC瀏覽器,自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到現在所占整體市場份額從60%下降到了50%。
而蠶食掉這部分市場的,基本就是谷歌的Chrome瀏覽器。原本在印度市場上,谷歌等美國公司在渠道網、經銷網上的玩法不夠靈活。國際品牌高高在上的架子也導致產品推進效率低下,給了很多中國以及后起的印度本土移動互聯網平臺以高速崛起的機會。
但從2016年開始,谷歌顯然改變了以往的態度,反映最明顯的一點就是花式推進了旗下產品印度市場的本土化。
比如說,去年9月借著成立十八周年慶典的機會,谷歌在新德里宣布推出了一系列“只為印度”的新產品。其中非常暖心的一點就是谷歌旗下的聊天助手Google Assistant計劃開始學習印度語。要知道Google Assistant是只支持英語的,將印度語排在其他所有語言之前,戰略意味可謂不言而喻。
不僅如此,借助神經元翻譯技術的優勢,谷歌還宣布谷歌翻譯可以支持9種印度語言。并且針對印度語的翻譯功能還可以在搜索和谷歌地圖這兩大核心業務上使用。今年4月谷歌的輸入法Gboard在更新中,增加了6種印度本土語言,使Gboard支持的印度語言達到了22種。
要知道,語言駁雜和非英語用戶眾多,一直是印度移動互聯市場與歐美移動應用保持距離的原因。而谷歌顯然決定先把復雜的印度語種問題解決,并且一次性在社交、搜索和地圖應用上釋放語言本土化能力。
跨越語言障礙只是本土化的第一步,前不久沸沸揚揚的谷歌在印度推出本地搜索應用Areo,則顯示了谷歌在使用本土需求,打造平臺應用的思路。
這個應用,可以讓部分地區的印度用戶借助谷歌直接搜索附近的美食與O2O服務,這個服務在印度屬于剛剛起步的剛需服務,前景非常廣闊。而集成在谷歌產品中,顯然用戶可以省掉很多操作步驟。因此這也被看做是谷歌開始分割剛剛成型的印度移動互聯網流量體系。
與中國和美國不同,印度本土移動互聯網市場缺少大平臺效應。各種功能、需求與流量被分散在各個品牌與產品中。而谷歌的本地化,或許可以借助搜索和安卓系統的原生優勢,將這些分散流量歸于一身。這對于大量剛剛成長起來的印度流量玩家是有點恐怖的。
這些本土化進程推進了Chrome這樣的移動平臺載體快速提升市場份額,而與之配套的是,谷歌也在印度本土培育移動應用方面的優勢,塑造多層夾擊。
去年7月,谷歌在印度推出了“Android技能”開發者養成計劃,預期在印度培訓200萬名Android開發人員。多方認為此舉是在對抗蘋果在印度的相似IOS開發者計劃。但印度的蘋果手機滲透率其實相當低,谷歌真正圖謀的當然不是安卓超過IOS,而是指向本土應用生態在未來高速用戶增長下帶來的巨大紅利。
從語言、產品功能到應用生態,谷歌的本土化在短期內連續出招,更有意思的是,本土化戰略只是谷歌攻打印度之戰的前沿戰場,在這背后,谷歌還準備了漫長的彈藥輸送線。
前面提過,互聯網女王認為印度市場極具潛力,但同時也指出了印度的多元文化、網絡環境與終端設備購買力差,將成為互聯網失業的主要風險。
針對多元文化谷歌打出了翻譯牌。而針對印度網絡基礎差、民眾買不起好手機的尷尬狀況,谷歌更是打起了各種曲線救國戰略。
比如說前面提到今年谷歌重磅打造,并且明言“在來他十個億”的Android Go,顯然針對的就是印度市場普遍硬件水準交叉、用戶買不起也不想買高檔手機的現狀。這款“暖男型”輔助應用,據說在超低端手機上應用效果尤其明顯。可以有力支撐入門機用戶看視頻、用地圖,以及打游戲。
這種以人民群眾娛樂為己任的精神,可謂是把國際主義精神發揮到了家。
沒有好機器被考慮到了,網絡差這件事谷歌當然也很在意。比如去年谷歌推出的YouTube GO,就直接說明是為印度地區用戶網絡相對較差而準備的離線視頻功能;Chrome瀏覽器提供的離線緩存(Data Saver)功能每周可以為印度用戶保存 337TB 的數據,其中包括 mp4 格式的視頻;更早的谷歌離線地圖功能可說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官方也表明是由于考慮到印度地區情況而定制的。
這些產品功能,可以說是在更多地方包抄印度市場的核心需求。這些充滿公關味道的舉動,有賴于谷歌在安卓、內容、地圖和語言層面的全球優勢反哺。恰恰是其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
還有一場已經曠日持久的戰爭不容小覷。
那就是谷歌和Facebook之間曠日持久的“全球免費送WiFi計劃”。
這個幾年前就定調的計劃雖然有點過于理想化,但這桿大旗落地到市場層面,比如說在印度這塊移動互聯網富礦當中,就變得有意義了起來。
去年去年1月開始,谷歌就聯合印度當地政府與電信運營商,在火車站等場所設置了免費的公共 WiFi 熱點,稱之為Google Station計劃。截至目前,這個計劃已經拓展到了印度很多大中城市的咖啡館、購物中心,并且根據西方記者的實測,比印度大多數付費WiFi速度要快。
印度Google Station分布城市
當然,Facebook也跟進了這個以免費或低價WiFi拉動用戶群提升的計劃,在今年陸續推出了印度市場的低價WiFi服務。二虎相爭之下,中國的WiFi萬能鑰匙等產品據說也受到了波及。
然而,充滿戰略打擊意味的產品也有槽點。Google Station據說超過一半的使用都是瀏覽色情內容。當然了,在印度那么考驗膽識的火車旅行環境中,疲勞的旅客借著移動互聯網的便利放飛一下自我,好像也說的過去——反正印度政府已經證明了鈔票廢得,色情網站關不得……
值得注意的是,谷歌之外的Facebook、亞馬遜等巨頭,也完全可以梳理出這樣完整有層次的印度市場作戰計劃。而隨著硅谷巨頭之間的競爭白熱化,留給印度市場其他玩家的空氣恐怕會更加稀薄。
要知道,移動互聯網這塊除了美國巨頭們,印度市場差不多只剩下中國玩家和印度本土玩家。印度參賽者守家待地可能不用太操心,遠渡重洋的中國人恐怕會在未來嗅到更多艱難與危險的氣息。
要知道,目前出海印度的除了騰訊阿里兩大玩家,更多的是那種“東邊不亮西邊亮”的中國企業。憑借以快打快和市場空白占據了印度市場的高位,但在完全不同的規則下,想要面對底蘊深厚的美國玩家可能就有些尷尬了。
這里無法預知接下來的市場碰撞究竟會發生什么,但或許可以分析幾種中國企業在印度市場的可能性應對方案:
一、硬件彎道超車:
OV、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進駐印度,可能打造了目前印度市場最堅固的中國智造壁壘。由于中國品牌天生在質量、功能與價格上與印度市場的需求貼近,因此歐美巨頭在這個領域上很少能與中國對抗。中國玩家的主要勁敵來自印度本土。而在手機以及其他硬件上,這個彎道接下來恐怕還將對中國企業開放。
二、電商和O2O亂局打開風口:
從上面的闡釋不難看出,由于本身基因與市場特性,谷歌、Facebook這類大玩家很少插足印度的電商、O2O這類需要重度本土化,以及相對勞動密集型的互聯網產業。這類行業在印度風頭正盛,資本與模式的亂局較中國前幾年半點不差。經歷過中國之戰的中國玩家,或許在這個亂局中有“渾水摸魚”的機會。
三、騰訊阿里的平臺集成優勢:
大鱷自然要與大鱷對打,這才顯得公平。中國互聯網市場中,騰訊阿里兩個最大的玩家都在印度進行了深度布局,并且大有平臺化的傾向。
比如說阿里在印度布局了最重要的移動支付平臺PayTM,占據著瀏覽器霸主UC,甚至阿里云也剛剛宣布帶著阿里稱霸國內的云服務殺入印度。國字號巨頭平臺在印度產生矩陣化效應,也可能為國內玩家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
印度市場的奇妙特質與洶涌潛力,必然引發移動互聯網,甚至未來AI、云計算、物聯網玩家的無限垂涎。但黃金屋也是銷魂窟,只有敢于面對巨浪的弄潮者,才能摘取最妖艷的那朵珊瑚。
地址:中國·合肥市高新區創新大道5089號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一號嵌入式研發樓4F
400-168-9850
皖公網安備34019202000142號版權所有 ? 安徽天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備15021665號-6
建筑行業信息化軟件服務提供商智慧工地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做建筑行業數智產品領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