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色区|国产vs久久|奇米中文字幕|亚洲图片一区二区|亚洲婷婷在线

上海的“中心”,容不下科技創新?

來源:虎嗅網 發布時間:2018.09.12
33.1K

在新一輪總體規劃中,上海是這么定位自己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

從概念上看,一個上海,好多個中心;而從城市空間上看,上海也的確有好多個中心,既有老牌的市級商務中心如外灘、陸家嘴,也有區域型商務中心如徐家匯、五角場,還有新興商務區如大虹橋、世博等。

  我們選取了上海中心城區最有代表性的25個綜合商務區作為樣本,看看上海的這些中心到底發展得怎么樣?

先看看各大商務中心的租金吧:

  雖然商務區很多,但從租金角度看,可以簡單分為兩種“中心”:

  1. 租金很貴的中心:以二號線沿線和浦西市中心的商務區為主,租金8塊(元/平方米/天,以下同)起;

  2. 租金一般的中心:以內環外各大商務區為主,包括五角場、虹橋、徐匯濱江等。雖然新舊有別,入駐率也各有差異,但一致的規律是相對便宜,最貴也就7塊多,便宜的4塊多也能搞定。

  當然,租金只是一個觀察的窗口,而商務區的本質是人和企業的空間載體。那我們就先從人的角度來看一下吧。

  一般來說,商務區的能級可以體現是否能吸引住在周邊多大范圍的人來上班。我們來看四個典型的案例:

  可以看到,較高能級(市級)的人民廣場和陸家嘴的員工住地不僅圍繞在商務區周圍,也呈現出了沿主要地鐵線路向全市擴散的趨勢。相比之下,較低能級(地區級)的五角場和大寧的員工大多居住在工作地附近。

  我們將這個計算邏輯疊加擴展到全市,就可以得到下圖:

  我們將上海市劃分為小區尺度的格網,計算住在每個格子里的勞動年齡人口(20歲~60歲)前往各個商務區上班的比例(比例最大的稱為該地居民的首選商務區)。然后讓通勤人口總數高于一定閾值、首選商務區比例大于一定閾值的格子,標識為該首選商務區的輻射范圍。

  可以看到,25個商務區各自有一塊領地(以不同顏色標識),而根據領地形態的不同,上海也自然地形成了三類“中心”:

  1. 集聚型中心:包括輻射范圍最大的五角場新江灣城、陸家嘴和虹橋樞紐等;他們的就業群體有明顯的區域特征,并形成了相對完整的領地空間。其中,陸家嘴是浦東的絕對大佬,而五角場和虹橋樞紐分別位于市區的邊緣地帶,在各自區域內鮮有敵手。

  2. 競爭型中心:以浦西市中心顏色斑駁的商務中心為主,如人民廣場、南京西路、虹橋等。這些商務中心在激烈競爭中各自爭得一席之地,但面積都不大,其余的領地就分散在全市的各個角落了。

  3. 離散型中心:還有一部分商務區的領地不明顯,其就業群體呈現了相對分散的特征,如徐匯、外灘、淮海路等。

  圖中還有一些沒有首選商務區的黑色區域。這些地方或者是競爭太過激烈,多個商務區平分秋色,或者是現有的商務區尚未能觸達。

 與此同時,如果我們觀察每個商務區工作人群的年齡結構,會看到另一種景象,請看下圖:

  由上圖可知,從工作人群年齡上看,上海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中心”:

  1. 年輕人的中心:以浦東為主,最為“年輕化”的竹園、楊高路、世紀公園全部位于浦東(平均年齡34歲~35歲,20歲~40歲的人員占比70%),陸家嘴排名也非常靠前。同時,浦西的虹橋樞紐、中山公園和徐家匯也相對比較年輕。

  2. 中老年人的中心:如大連路和浦東世博,都是“中年油膩大叔”的樂園,這些商務區恰好是某些類型企業的集聚區,懂的自然懂,不解釋了。

  當然,我們也可以將以上兩個維度交叉起來,以通勤距離作為x軸,平均年齡作為y軸,畫出這幅散點圖:

  根據這幅圖,我們將上海的商務中心分為四類:

  1. 年齡大、上班遠(第一象限):上海南站。

  2. 年齡大、上班近(第二象限):大連路、浦東世博等。

  3. 年齡小、上班近(第三象限):大寧、五角場新江灣城、長風等。

  4. 年齡小、上班遠(第四象限):南京西路、陸家嘴、人民廣場。

  從每個象限的商務區樣本分布來看,我們也可以讀取到另一個信息:年齡越小的,上班距離越長;年齡越大的,上班距離越短。

  這也許就是這座城市的典型畫面: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住在市郊,把大量時間花在路上,只為了能在最“中心”最光鮮的地方出人頭地,直到他們慢慢成長老去,有了財富積累,就搬到中心一些的地方,并選擇離家近一些的工作……

  但從企業的角度看,上海的中心則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場景。請看下圖:

  從規模企業的集聚看,上海形成了與工作人群完全不同的三種差異極大的“中心”:

  1. 巨型企業集聚中心:陸家嘴,再沒有第二家了,平均注冊資本約3000萬,約是第二名的兩倍。

  2. 大型企業集聚中心:浦東世博、世紀公園、楊高路、外灘等商務區,它們區域內的企業平均注冊資本在1000萬以上。

  3. 中小型企業集聚中心:最典型的為上海火車站、徐家匯、曹家渡,其區內企業以中小型為主,平均注冊300萬元。

  再看產業結構。

  根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年~2035年)》,上海的城市性質確定為“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據此,我們選擇了與上海發展目標較為契合的四大高端服務業(金融產業、文化產業、信息和科研服務業、商務服務業),統計了各個商務區的高端服務業總比例,結果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

  1. 排名第一的陸家嘴,高端服務業比例達到74%。

  2. 世紀公園、楊高路、淮海路、南京西路的高端服務業占比均在60%以上。

  3. 人民廣場、中山公園、大連路的高端服務業最少,接近40%。

  同樣的,我們對平均注冊資本與高端產業占比進行交叉分析,可以得到下圖: 

  在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四類“中心”:

  1. 注冊資本較高、高端服務業較多(第一象限),也就是站在商務中心鄙視鏈頂端的,最典型的商務區就是陸家嘴。

  2. 注冊資本較高、高端服務業較少(第二象限),這一類型商務區可能有非高端服務業型的產業(比如房地產),虹橋和大虹橋都是該類型的。

  3. 注冊資本較低、高端服務業較少(第三象限),位于商務中心鄙視鏈的最低端,典型商務區是上海火車站、四川北路等。

  4. 注冊資本較低、高端服務業較多(第四象限),這是中小企業和創新性企業集聚的地區,盡管注冊資本較低,產業卻相對很高端,五角場和徐匯濱江都具有此類屬性。

  好了,回到正題。

  其實,隱藏在上述研究中的,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現象。我們在商務區租金和行業的研究中發現,幾大行業的承租能力差異是很大的(承租能力的數學含義是行業占比與租金的相關性)。結果如下圖所示:

  我們可以看到,上海最能引發關注的兩個重點行業是“金融”和“科技”,同時卻非常有趣地位于承租能力的頂端和底部。

  我們再把這兩個行業的“企業占比-租金”關系單獨提取出來,分別繪制下圖:

左為金融,右為信息科技服務業


  可以看到,結果很清晰:

  1. 租金越貴的地方,金融企業占比越高;

  2. 租金越低的地方,科技企業占比越高。

  接著,我們再把數據放置到時間軸上,觀察下新增科技行業的空間趨勢,可以得到下圖: 

  可以看到,按經營地測算,越是高租金的商務區,科技企業的增量越低(占所有新增企業的比例越低)

  所以,無論規劃和愿景如何完美,但現實的情況就是如此:

  上海幾乎每個“中心”都吸引了高大上的金融行業,而那些暫時看上去矮窮矬的科技行業(尤其是創新型的初創公司)就不得不被高租金擠壓到離市中心更遠更便宜的郊區。金融和科技,看上去離得那么近,但現實卻又把它們逼得那么遠。

  這的確是一件讓我們擔心的事:上海希望成為科技創新中心,但上海的“中心”卻容不下科技創新。

(作者:Kathur、團支書 編輯:ahtianen)


上一篇:特斯拉的軟件與顛覆,下一家震驚世界的公司是誰?

下一篇:硅谷的程序員,連省錢都比你厲害

合作伙伴

合作伙伴

掃碼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