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激戰正酣,另外一邊,家底豐厚的中美科技巨頭們對全球統治權的爭奪戰也正如火如荼。
谷歌、Facebook和亞馬遜等美國線上巨頭,與阿里巴巴和騰訊領導的中國夢之隊正在進行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這次的戰場,在印度、印度尼西亞、巴西和其他新興市場人民的智能手機屏幕上。
商業的地緣政治將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巨頭隔在了太平洋兩岸,避免了這些總價超4萬億美元的巨人正面交鋒。
中國阻止了除蘋果公司之外的美國公司,而中國的科技巨頭們也一直遠離美國市場。也正因為遠離硅谷的“陰影”,中國避免了重走歐洲的覆轍,贏得了寶貴的成長空間。
電商巨頭阿里巴巴
就在短短的20年間,中美的實力和機遇早已發生了變化。從搜索引擎到電子商務和社交網絡,中國的科技公司曾經簡單地模仿硅谷的產品,而今,曾經的模仿者已成為先鋒。微信的各種功能令人眼花繚亂,毫不夸張的說,它可以與硅谷的任何科技產品相媲美。
中國內地的科技公司已經做好了開啟“大航海時代”的準備。
瘋長的收入、膨脹的智能手機用戶群體及不斷改善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都為科技巨頭的生長提供了豐厚的養分。當下一個十億消費者觸網時,可能會發現,阿里巴巴正在接管亞馬遜,百度可與谷歌相媲美,騰訊擁有了與Facebook對抗的勇氣與實力。
風格迥異
然而,中美科技公司有著迥然不同的策略。
美國公司通常從零開始設立前哨基地,他們資助的子公司為印度或墨西哥的用戶提供符合其期望的服務。例如,亞馬遜進軍印度時,承諾投入超過50億美元以廣泛復制其美國產品。
它建立了一個倉庫網絡來處理電子商務訂單,推出增加了寶萊塢內容的Prime視頻服務,提供網站托管服務等,重塑了收購模式。
去年,它為總部位于迪拜的電子商務網站Souq.com注入了6.5億美元,為其蓋上了“亞馬遜公司”印記。
谷歌和Facebook也會提供類似于美國消費者使用的產品,從波士頓到柏林,從巴西利亞到班加羅爾,它們都得到了認可。
印度用戶使用Facebook
全球的Google客戶使用相同的Chrome瀏覽器、YouTube網站或Android手機操作系統,并以相同的方式投放廣告,Facebook公司的WhatsApp和Instagram在全球都很受歡迎。
相比之下,很少有印度尼西亞人或印度人能認出阿里巴巴的名字。
它在新興市場的戰略不是建立自己的商店,而是通過直接購買或占有少數股權的方式投資本地企業。
在過去兩年左右的時間里,阿里巴巴建立了一系列專注于購物,支付和交付的公司,例如印度的Paytm和BigBasket、印度尼西亞的Tokopedia、新加坡的Lazada、巴基斯坦的Daraz以及7月2日在土耳其投資的Trendyol。這些公司的大多數客戶都不知道這些應用程序是由中國科技巨頭支持的。
與阿里巴巴一樣,騰訊也為專注于乘車、在線教育、音樂流媒體、醫療保健、IT和電子商務等業務種類的印度公司提供了不少資金支持。此外,它還投資了尼日利亞支付和印尼物流。
百度是迄今為止在新興市場最沉默的巨頭,但其對人工智能的大量投資可能導致其技術在全球范圍內用于自動駕駛汽車。
中國資本布局
中美公司的不同策略反映了西方和中國公司賺錢的不同方式。
谷歌和Facebook的大部分收入都依賴于廣告,這對本地化的要求比較低,同時阻止了一些翻譯網站吸引原生用戶。
相比之下,中國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于支付業務和物流業務,而專注于解決這些“螺絲釘問題”的企業則很難真正走出去。
Insignia Ventures Partners的譚英蘭(音)說: “這種情況下,很難在不同的國家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他說,各國的銀行和監管體系截然不同,本地玩家顯然能更好地適應這種復雜性,他們一旦出頭(中國公司)即可買斷。
迄今為止,最激烈的中美競爭主要集中在印度和東南亞。用數字說話吧:據數據提供商Tracxn稱,去年印度初創企業獲得了52億美元的中國科技資金,這比2016年的9.3億美元翻了四倍多。
市場研究集團Forrester表示,中國科技巨頭(包括滴滴和京東)在2017年花費60億美元在東南亞進行收購。
中國企業具有一些優勢。其中一個就是,他們在數以億計的新興市場消費者中擁有大量的用戶。馬來西亞、越南等地的中國僑民,與大量的大陸游客一起,為這些市場提供了一個落腳點。
東南亞華僑分布
同時,中國科技巨頭們也得到了相關國家政策的支持。亞洲創業公司創始人更有可能想要效仿馬云而不是美國同行,如果他們想繼續經營自己的公司,肯定更喜歡中國的做法。
然而批評者認為,中國的做法類似于日本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的做法:以孤注一擲、隨性散漫的方式為戰利品資產付出過高的代價,有時甚至會讓它們“窩里斗”。
例如,印度尼西亞的Tokopedia和Lazada性質類似上,并且都得到了阿里巴巴的支持。阿里對Paytm商城的投資也在投資了Snapdeal之后。
Snapdeal是此前印度電子商務的寵兒,但現在光環已明顯黯淡,估值可能令人大跌眼鏡。阿里巴巴可能擔心失去印度電商市場,于是繼續在這個領域投資。
這看上去很像阿里巴巴的大股東軟銀。軟銀也總是在投資當紅創業公司,并熱衷于在新興市場做出“手心手背都是肉”的舉動。
美國“連鎖”模式
美國人的優勢在于先聲奪人。
硅谷巨頭從一開始就或多或少地嘗試國際化運營,亞馬遜的英國和德國公司也即將迎來其20周年紀念日。
同時,英語公司比中國公司更容易雇傭員工或吸引用戶,超過一半的谷歌和Facebook的收入來自美國以外的地區。
相比之下,中國公司則顯得寒酸。阿里巴巴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中國公司,其目標是到2025年實現一半價值的商品在海外交易,但目前只有10%的份額。
國際化的趨勢重新定義了當地經濟模式。
亞馬遜的電影流媒體服務可以從一個國家推廣到另一個國家,與全球供應商的關系也是如此。由此可見,設立外國前哨站比收購本地公司更便宜。
亞馬遜印度
迄今為止,亞馬遜在印度的支出已經超過35億美元,與最近剛被沃爾瑪以天價收購本地電商網站Flipkart的市場份額大致相當。
但子公司總是堅持自己的商業模式,并極力證明自己處于完全不同的環境中,這是美國方法的缺點。
比如,大多數亞洲用戶使用最頻繁的上網方式是手機,而美國三巨頭當年卻都是通過電腦獲得了第一筆財富。有人認為,從總部派出的高管缺乏當地視野,并且在經濟上過度依賴總部的扶持。
不計成本的激戰
這兩種模式都可能是正確,并且是具有盈利能力的。作為全球連鎖企業的一部分這一優勢可能對搜索或社交媒體類的服務具有決定性作用。
阿里巴巴正在幫助印度小企業推出自己的品牌B2B平臺,幫助他們在國外銷售他們的產品,這一方式與美國的做法大致相同。
而在其他地區,美國商業巨頭可能會采用更中國化的方式建立聯盟公司的“生態系統”。沃爾瑪收購了Flipkart的多數股權(部分來自騰訊),而亞馬遜也曾對Flipkart拋出橄欖枝。
據說谷歌也正在考慮投資Flipkart,它此前已經向京東投資5.5億美元,支持其在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越南的創業公司。
新興市場意味著大量的年輕互聯網用戶
新興市場的用戶數量令人難以置信 ——Facebook用戶數量最多的十個國家中,有八個來自新興市場,印度以2.7億用戶占據首位。
目前變現情況還很難說。以印度的電子商務為例,每年只有大約270億美元的交易額,而這一數字在中國只需要短短九天,在美國只需要三周。東南亞的用戶數量則仍然較少。
對于科技公司而言,贏得下一個十億用戶幾乎成為了一種不計成本的投入。
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增量將不斷變小,這是中國科技巨頭必須考慮到的趨勢,而對于海外拓展,他們有信心、有影響力也有實力。
對美國的科技巨頭來說,它們曾經有望在新興市場上贏下不溫不火的本地玩家,但現在他們面臨的將是一場旗鼓相當的激戰。
上一篇:硅谷巨頭如何自我監管?
地址:中國·合肥市高新區創新大道5089號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一號嵌入式研發樓4F
400-168-9850
皖公網安備34019202000142號版權所有 ? 安徽天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皖ICP備15021665號-6
建筑行業信息化軟件服務提供商智慧工地整體解決方案服務商做建筑行業數智產品領跑者